智慧邵陽縣9月22日訊
邵陽縣抓住秸稈綜合利用發展機遇,通過扶持一批有實力的秸稈資源綜合利用企業,逐步形成了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五化”利用模式,串起了一條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的“綠色產業鏈”。

在黃荊鄉青山村,邵陽縣創實種養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龍中正正組織工人把剛收回來的玉米秸稈粉碎加工成黃貯和青貯飼料。該養殖共喂養80頭黃牛,都是使用稻草和玉米秸稈等草料喂養,每年稻草和玉米秸稈使用量達1000噸左右,目前,共貯存稻草200余噸,已集中回收處理秸稈500余畝,加工生產黃貯、青貯飼料500余噸。

邵陽縣創實種養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 龍中正
“今年政府對這個秸稈禁燒、綜合化利用相當重視,作為養牛戶來講,我把鄉鎮的秸稈回來,其余之外在周邊鄉鎮把稻草、秸稈廢物利用化,今年政府對這個秸稈稻草 回收有相應的政策補貼,對于養殖戶來說,我更有信心把牛養好,把事業做好。”
在秸稈綜合利用上,黃荊鄉根據全鄉實際,成立宣傳先鋒隊,召開院落懇談會,宣傳車等多種形式巡回宣傳。加強巡查管控,對“燒秸稈”行為予以嚴厲打擊。同時“疏”通利用渠道,與有機肥廠合作,推行秸稈換“有機肥”,支持秸稈飼料化利用,把‘要我禁燒’變成了‘我要利用’,讓秸稈變廢為寶。

黃荊鄉黨委副書記、鄉長 張琳濱
“我們鄉將持續深化綠色轉型,讓每一寸土地都煥發出生態與經濟的雙重活力。”

金稱市鎮三星村村民李細娥今年種了7畝多玉米地,往年玉米收完后,玉米秸桿扔在地里沒要,就地燒了,現在有公司收,每2.5噸秸桿可以換1噸肥料,挺好。

金稱市三星村村民 李細娥
“以前,我的包谷桿7、8畝地燒了沒要,現在我換些肥料,肥東西,也是不錯的,這肥料很好。”

在金稱市金良村,水稻種植戶呂方軍正在組織工人進行低茬收割粉碎還田作業。?低茬收割粉碎還田是一種農業技術,指在作物收割時將留茬高度控制在15厘米以下,同時將秸稈粉碎并均勻拋撒回田間,以提升土壤肥力、減少焚燒污染并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邵陽縣今年積極推進該技術并輔以政策補貼和監管強化推廣。

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 李鐵橋
“今年我縣大力推行中晚稻低茬收割粉碎,對部分高茬收割的稻田,我們探索建立秸桿還田的新模式,實行滅茬還田,減少秸桿焚燒,降低來年病蟲害。”
為全面提高全縣秸稈綜合利用水平,促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邵陽縣著力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技賦能、多元利用”的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結合不同作物特性和區域實際,推行“分類施策、多元利用”模式。加強政策扶持,到2025年年底,將培育一批秸桿綜合利用主體,基本完善秸桿收儲運體系,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5%以上。(周鵬)
來源:邵陽縣融媒體中心
作者:周鵬
編輯:夏洛菲
本文為邵陽縣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