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邵陽縣4月22日訊
在湘西南的青山綠水間,有一位堅守鄉村教育四十載的"科技點燈人"。他用粉筆在三尺講臺書寫教育篇章,以熱忱拓寬鄉村教育的邊界,讓科技創新的種子在貧瘠的土壤里破土生長。他,就是邵陽縣河伯中學高級教師羅紅斌。

在邵陽縣河伯鄉一片試驗田里,羅紅斌半蹲在田埂邊,幾名學生圍著他,學生們手拿放大鏡,仔細觀察剛破土的玉米嫩芽,他們用刻度尺測量玉米嫩芽的株高,記錄葉片展開的角度,通過持續記錄玉米莖稈的粗細變化,能預判植株的抗倒伏能力,觀察葉片的蠟質層厚度,可評估干旱適應性。枯燥的課堂知識與生動的科學實踐碰撞出火花,激發學生對科技的興趣。

河伯中學老師 羅紅斌對記者說:“孩子們天生就有好奇心、探求欲和想象力,我想只要我們老師去用心引導,每一個孩子從一棵幼苗,會長大成為參天大樹。”

在學校,羅紅斌主動擔任學校科技創新輔導員,他發現鄉村學校雖缺高端設備,卻坐擁最生動的科學課堂,山泉可測水質,稻田能研生態,老木匠的榫卯技藝藏著工程學智慧。此外,他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選擇內容生動、形式多樣的科普讀物,如圖畫書、科普故事書等,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他借用礦泉水瓶、水杯等生活用具,挖掘其中隱藏的科學知識,讓學生在玩樂中學習。一塊簡易木板,一根撿來的樹枝,廢棄的中性筆桿、墊圈……這些隨手可見的東西,都會變成他的教學工具。

河伯中學老師 羅紅斌對記者說:“因為我出生在這里,我熱愛這一片熱土,本來教育對鄉村孩子來說,他們的教育資源就比較匱乏,特別是科技資源,科技老師更加稀缺,所以我在這里和孩子們在一起,我覺得自己更有意義。”

羅紅斌深知,要讓鄉村科教事業持續發展,必須培養一支"帶不走"的科學教師隊伍。他創新性地構建了"三維培養體系",以"師徒結對"傳經驗,用"項目共研"促成長,靠"賽事錘煉"強能力。他經常帶領和指導年輕教師開展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將自己的科技教學經驗和教育理念傳授給他們。2024年,湖南省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中,河伯鄉師生包攬11項"百佳作品",五年來,他指導的20余名青年教師中,有8人獲得省級以上科創指導獎,5人成長為縣級學科帶頭人。田曉芳等青年教師在他的培養下已成長為科技教育的中堅力量。河伯中學老師 田曉芳對記者說:“他對老師、對學生都是非常關心的,他對待科技教育是非常熱愛的,正是因為他的這一份熱愛,深深的影響了我,也讓我保持著,對科技教育的這一份熱情,一直堅持到現在。”
河伯中學老師 羅紅斌對記者說:“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特別是我臨近退休,培養年輕老師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就更加迫切了,所以我希望更多的老師,投入到科技教育工作中來,這樣才能引領更多的孩子們熱愛科學,長大了,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40年來,羅紅斌始終堅守在鄉村教育的第一線,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澆灌著鄉村科技教育的花朵。他的付出得到了回報,他所教過的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大山上,他用心血和汗水澆灌著鄉村科技教育的花朵,托起了山區無數學生的“科學夢”。(呂奇魁)
來源:邵陽縣融媒體中心
作者:呂奇魁
編輯:夏洛菲
本文為邵陽縣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